施慧

1955年出生在上海。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染织专业,获学士学位。施慧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批从事当代纤维艺术的艺术家,1986年-1989年在“万曼壁挂研究所”研修当代纤维艺术创作。

施慧是中国当代重要的女性艺术家。1987年,作品《寿》(合作)参加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壁挂双年展”,实现了中国当代壁挂艺术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

把施慧的艺术放在19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图景中观察,可以看到她的尊重物质生命内在价值和自然属性的观念,这正是那个时期中国艺术以“反形式”和“解构形式”为特征的“语言学变革”的一种体现。

20多年来她坚持纤维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创作方向,作品以棉、麻、宣纸、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在当代艺术的层面上体现出东方精神的底蕴。作品先后参加国内外许多重要展览及提名展、双年展,引起广泛关注。

施慧的早期作品以平面与立体的编织形态呈现。1990年代后,作品突破了传统编织的框架,在网状的结构中探索自由的空间,将手工的劳作与自然的生命繁衍融合而为新的生成形态,如她的《结》系列和《柱》。2000年后其作品更多的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境遇中的反思。如《老墙》《本草纲目》。

她持续使用中国宣纸和纸浆为主要媒介,在这种钟爱的后面,显然既是对媒介与自己心灵默契的那种特殊属性的体认,也是对中国传统媒介在当代的价值转换的信念。施慧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图式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特征,她将传统意义上的编织拓展为一种视觉空间的建构,编织的过程被作为经验的流程,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的万物有灵论”的图像演绎。

自述:

“纤维质的材料中蕴藏着自然植物的生命特点,又蓄满人与自然合用的意愿。柔韧的竹篾、洁白的纸浆、富于弹性的棉线,都体现着这种生命的涌动和可亲近性。作品的生成形态呈现着相当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是指单纯、简易的劳作与生成形态之间的轻松关系,也包含了对作品整体状态上的朦胧的期待。这些洁白的制品始终处在一种不断生长叠加的状态中,纤柔的单体在不断地延展中渐渐地融合成如巢、如茧、如穴般的群体,这些制品是否暗示着一种生命的母腹,我不得而知。但是当这些群体与地面、与草甸、与树木、与阳光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总会为这种自然的生命之诗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