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曼壁挂研究所

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4月,由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教授(马林·瓦尔班诺夫 Maryn Varbanov)创建和执导。1989 年由文化部正式命名,它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机构。1986年,万曼壁挂研究所创作的三幅作品入选国际上最享有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走向世界的零的突破。1991年研究所又一幅作品入选第“第十五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最后一届)”。由此,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成为我国唯一入选“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的机构。

万曼原名马林·瓦尔班诺夫(Maryn Varbanov),1932年生于保加利亚,1951年考入保加利亚索菲亚美术学院雕塑系,1953年来中国留学,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1975年移居巴黎,1986年应邀来浙江美术学院讲学,并成立“万曼艺术壁挂研究所”。

作为一名国际性艺术家,万曼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促进、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壁挂艺术”;启蒙了中国学院体制中的现代艺术创作。“壁挂”起源于传统的编织工艺,属于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解放出来的一种现代艺术。万曼所倡导的现代壁挂创造活动,带来了对于新艺术材料和形态研究的探索。壁挂在材料上和空间形态上的突破催生了一种“软雕塑”,建立起现代造型艺术与建筑设计的新的生命联系。《人民日报》称,“这标志着又有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开始在我国兴起”。

在两个有着悠久编织传统的国家——保加利亚和中国,万曼创建了不同于传统形态的现代壁挂研究机构。在第二故乡中国,万曼不仅培养了一批走向国际的壁挂艺术家,而且也以其智慧和精神鼓舞了整个刚刚兴起的中国现代艺术。正如郑胜天先生指出的:当人们将壁挂艺术视为传统形式加以接受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现代艺术的首次洗礼。而在万曼个人的作品中,他对各种“软材料”(棕、麻、松紧带等)以及各种“硬材料”(金属、石块等)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位勇于变革的艺术家。他的努力激发了人们重新认识艺术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1986 年,在万曼的指导下,研究所创作了多幅壁挂送选瑞士“洛桑第十三届国际现代壁挂双年展”,谷文达的《静、则、生、灵》,施慧、朱伟的《寿》,梁绍基的《孙子兵法》三件作品最终入选。在17个国家51件入选作品中,中国名列总数第三。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壁挂作品26年来首次参加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最早的闪亮登场,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艺术进入国际艺坛的特色之路。万曼及其壁挂研究所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沟通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隔阂,并把中国气韵和传统元素引入壁挂艺术之中,把当代艺术带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领域的同时,又把大家带回对于东方传统文化的深思中。万曼极具现代意义的融合思路深深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创作。

另一方面,万曼所倡导的现代壁挂创造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造性地将艺术创作的眼光引向都市消费的现象,他创造了一批具有明晰的后工业社会批判指向的实验性作品,对于上世纪末的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启示的意义。这直接影响了谷文达、施慧、梁绍基等人的艺术创作,形成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9年,万曼在北京病逝。“万曼壁挂研究所”的主持工作由万曼的学生卢如来和施慧接替下来,历经众人的探索和努力,壁挂艺术由墙面走向空间,由传统的毛、麻、棉等纺织纤维走向宣纸、棉线、竹子这些更为多元的中国本土材质。2003年,万曼壁挂研究所归入雕塑系,成为雕塑系第五工作室,由万曼学生施慧主持。近年来第五工作室的师生作品在各种艺术展览中脱颖而出,备受关注。万曼先生一生的创作理想已然结构性地纳入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和教育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