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博伊斯

约瑟夫·博伊斯1921年生于德国克列弗尔德。1947年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师从约瑟夫·恩塞林、埃瓦特·马塔利等人。1958至1961年,其作品多使用铜、木头、毛毡、油脂、骨头、蜂蜜等材料。1963至1974年,他在脱离激浪派后进行过很多行为艺术活动。在这几年中他积累起了国际声誉。1976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79年参加圣保罗双年展,并多次参加卡塞尔文献展。1961年被母校聘教授,然而他本人并不喜欢学院僵化的制度。1967年建立了德国学生党,因与学校的矛盾在1972年被开除。1978年由于学生们的支持又恢复了他的教授名誉,1986年博伊斯逝世于德国杜塞尔多夫。

博伊斯的作品充满隐喻,很多创意源于他童年和二战中的经历,作为空军飞行员,曾受伤降落在苏联领地,被当地鞑靼人救起后用毡毯和动物油脂包裹身体保暖就治。因此他的很多创作运用这两种元素。其很多毛毡作品的出现和意义在于它承载着强大的能量和人性的温暖,及对社会政治文化反思的立场和社会责任。他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雕塑”和“扩大的艺术概念”学说具有社会前瞻性。其从人智学的心灵教育中汲取的艺术理念,以及从事的艺术实践,承接着二战的创伤,亦倡导着冷战时期社会政治文化新方式,展现出以艺术的方式解读自由与人性,彰显出了充满灵智的世界观。作为二战之后艺术转型的关键人物和代表人物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